中东欧17国疫情报告与评估(2020年3月21日)
【疫情大数据】
【专家观点】
孙海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前驻外大使):
当中国“抗疫”形势发生根本性转折、胜利在望之际,新冠肺炎疫情却在世界许多国家爆发。世卫组织将疫情由“流行病”提升至“大流行病”级别,同时把欧洲定性为“大流行疫情的中心”,提醒采取切实措施防范以阻止疫情传播。
近年来欧盟一直在多重危机中苦苦挣扎,加之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欧盟陷入了自二战以来最大的困局,欧洲一体化建设将可能在相当长时间内陷入停顿甚至倒退状态。正如马克龙在欧盟峰会后所说,英国脱欧后,欧盟并没有在最需要的时刻表现出团结精神。随着此次疫情的爆发与蔓延,各成员国相继采取措施,欧盟也已宣布关闭边境一个月。经济陷入衰退已成事实,形势甚至较2008年更加严重,“至暗时刻”业已到来。
在中国“抗疫”取得决定性胜利时,西方却面临愈发严峻的疫情局势。欧美各国既惊慌失措,又无计可施。这与长期以来西方对中国的傲慢、偏见以及居高临下的心理有关,西方并没有利用中国做出巨大牺牲和努力后带来的窗口期,反而出现了一些负面行为与言论。丹麦报纸用病毒污蔑中国国旗,又以所谓新闻自由为这种恶意行为开脱;《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把中国比作“亚洲病夫”;福克斯电视台主持人杰西·沃特斯在直播中声称中国人应该为疫情向世界正式道歉;美国领导人为转移民众视线和减轻自身决策失误责任,直呼新冠病毒为“武汉病毒” “中国病毒”。这导致了国外华侨华人受到不公正对待和歧视。
尽管如此,我们也要感谢一些欧洲国家的援助与支持。当疫情在中国爆发时,欧盟和部分成员国对中国表示支持,支持中国“抗疫”采取的举措,一些国家提供了物力支持。随着中国“抗疫”成功、疫情在欧洲蔓延,欧洲国家提出希望学习中国的经验和得到中国的援助。对此,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人道主义精神,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浆,向意大利、塞尔维亚等欧洲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派出医疗队驰援,取得积极效果。在意大利的很多官方媒体上出现对中国的由衷感激,这将进一步促进相互了解以及加深友谊。同时,习近平主席致电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强调中方高度重视中欧关系发展,愿同欧方一道努力,深化中欧四大伙伴关系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我们有理由相信,抗疫合作将促使中欧关系在新形势下取得进一步发展,也有助于欧洲舆论至少是部分地消除对华偏见。
门镜(欧洲学院教授,欧洲学院欧盟国际关系与外交系欧中研究中心主任):
近几周欧盟成员国内疫情发展非常快,从人们普遍轻视冠状病毒可能带来的对卫生健康的威胁到疫情爆发后因准备不足而导致的慌乱,可以看出欧盟和成员国之间的一些新问题。有文章甚至指出,几代欧洲怀疑论者曾一直努力但未能实现的事情现在正在发生:欧盟正在分裂。各个成员国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财政实力、医疗能力和社会保障体系应对冠状病毒的挑战。近日德国政府宣布推出至少5500亿欧元的纾困措施;法国财政部长宣布投入450亿欧元纾困资金,并提供高达3000亿欧元的银行贷款担保;西班牙总理宣布2000亿欧元的援助计划用于缓解疫情的影响,其中包括1170亿欧元的公共资金;意大利政府因为已经无法独立对抗疫情,一直在批评欧盟动作缓慢。在新型冠状病毒的攻击下,欧盟多年来致力发展的单一市场转变为健康风险的隐患,申根地区无边界自由旅行的优势也已成为健康威胁,不少成员国采取关闭边界的方式来阻止病毒的传播。
然而,仔细观察欧盟近日来的举动,不难发现欧盟的影响力远比疑欧派说的要大得多。而且,欧盟采取了一系列灵活的措施,努力与成员国协调。欧委会于2020年3月17日成立了一个由来自不同成员国的流行病学家和病毒学家组成的冠状病毒咨询小组,制定欧盟的风险管理措施指南,并且放宽了一些制度规定,包括应对冠状病毒的公共支出将不受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的约束;放宽了对政府援助的规定;欧委会还宣布设立总额为250亿欧元的“危机应对基金”,用于支持公共医疗体系、中小企业及劳动力市场。而且,欧洲央行本周启动了一项新的价值7500亿欧元的专项紧急购债计划。虽然与成员国抗疫的巨大压力相比,欧盟能做到的非常有限,但欧盟在尽自己所能发挥一个地区性组织应该发挥的作用。目前,很难预测冠状病毒什么时候能在欧洲消失,也很难预测这场危机对欧盟的影响。只有欧盟和成员国互相支持,欧洲才能更快地走出危机。
崔洪建博士(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中东欧国家全球伙伴中心秘书长):
最近几天欧洲疫情出现了胶着的态势。一方面西欧国家出现确诊病例急剧上升、政府对策全面收紧的态势,另一方面中东欧国家疫情变化并不明显,但多数国家的应对措施也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在欧盟内外边境都已基本封闭的状态下,抗疫防疫的主体责任落到了各国政府肩上,即便欧盟也加大了协调力度,但措施是否有效还得通过各国政府才能落实和体现。这对中东欧各国会形成一个比较艰难的形势:一方面如果接受欧盟对于疫情走向的基本判断,那么中东欧国家的疫情扩散甚至爆发难以避免,另一方面如果采取自身的防控措施又可能得不到应有的物资和资金支持;一方面要继续严防死守,避免疫情扩散或失控,另一方面严厉防疫措施的经济社会成本在不断上升积累;一方面守土有责的压力巨大、难以持久,另一方面如果接受欧盟规范或者帮助,又可能和本国抗疫对策产生矛盾。
欧洲疫情将再次突显国家治理与区域治理之间、经济合作与利益分配之间、发展阶段与政策逻辑之间的多重矛盾。此前一些中东欧国家与欧盟机构和西欧国家在政治理念和实践上的争吵—欧洲内部的“东西方矛盾”,以及中东欧国家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实际成色,都会在此次疫情中继续和得到检验,并在疫后成为认识中东欧地区及其在欧洲角色的部分答案。
赵刚博士(北京外国与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学术委员会委员):
从1月23日武汉封城,不足两个月的时间,这个世界已经变得陌生。一方面,新冠病毒本地确诊数在中国划出了一条陡升陡降的曲线,终于在几天前归零;而另一边,这条令人心惊肉跳的曲线,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仍然执拗地向上攀升,丝毫不见回落的迹象。尤其是在欧洲,病毒的肆虐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国的疫情严重程度,大有超过一个多月前的湖北之势。
迄今为止,中东欧各国与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国相比,算不上疫情严重的国家,但观察近几日的数据,一些现象仍让人担忧。例如3月20日,捷克的新确诊病例一下增加了172个,比之前一天几乎翻了一倍,而紧靠意大利的斯洛文尼亚,当日新增了42个确诊病例,是之前一天新增确诊病例的4倍。整个中东欧地区,确诊病例数仅用了4天,就从3月16日的1604增长到3月20日的3215,整整翻了一番。这种趋势如果持续下去而得不到有效遏止,疫情在中东欧各国蔓延开来似乎会是大概率事件。
其实,与很多人的印象相反,中东欧国家的整体医疗水平并不低。2018年《柳叶刀》杂志曾发表一篇文章,对世界各国的医疗水平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排名,其中中国的排名为48,而斯洛文尼亚位列全球第21名,希腊全球排名24,捷克、克罗地亚、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黑山、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等国的排名都在中国之前,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的得分与中国接近,分列第50和51名,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则分别为第56和57名。在千人医生数量方面,中国为1.79,位列第90名,而希腊为4.59位列全球第9名。在千人病床数方面,中国为4.2,与马其顿、希腊、黑山等国相近。
尽管如此,一些不利因素仍然使中东欧各国在应对新冠病毒时面临较大的风险。这主要因为:一、短时间内难以开展大范围核酸检测,仍可能有较多的感染者存在于社区中;二、大部分国家领土面积狭小,与周边国家人员往来密切,难以做到完全封闭;三、许多国家医疗产业严重不足,大批物资需要依靠进口;四、在物流方面远远落后于中国,造成人们外出购物仍是刚性需求,无法做到像中国那样依靠快递解决基本生活问题。
这些困难使得中东欧国家面临更高的风险,一旦出现类似意大利目前的疫情爆发状况,必定会造成更大的灾难。在严峻的疫情面前,中东欧各国都已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应对措施,包括关闭学校等公共场所,要求人们减少外出,取消各种公共活动等。这些措施能否得到切实落实,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
中国此次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抗击疫情的决定性胜利,其中最重要的经验是发挥制度优势,及时调动人力、物力,高效配置资源,对病毒扩散形成围堵和集中歼灭。目前,中国已经开始以各种方式向中东欧国家提供援助,并及时分享抗疫的经验。同时,中东欧各国,乃至欧洲各国内部也应加强相互支持和协调,而不是以邻为壑,各自为战。毕竟,中国的经验已经表明,在这种看不见敌人的战争中,只有做到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各国团结协作,才能真正共克时艰。
刘作奎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秘书长):
欧洲目前疫情发展态势体现为三个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新增、确诊都明显增加(跟增加检测力度有关),且无法判断何时见顶;二是病死率高,尤其是意大利的病死率较高,死亡人数增长迅速,短时间内超过中国,高致死率引发全欧社会恐慌;三是地域辐射广,从法国发现第一个病例到意大利开始爆发,迅速从西欧向南欧、北欧、东欧等区域扩散,整个欧洲短时间被病毒“攻陷”,全欧陷入动荡。从意大利爆发疫情的“第一波”,到西班牙、英国、法国等疫情的“第二波”,已经对全欧洲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冲击。现在需要重点谈谈可能出现的“第三波”,即疫情如果在中东欧17国深度爆发(从目前的检测增量和发展速度看,已经是一个高概率的事件),欧洲将面临更大风险。欧盟机构需要统筹协调,推动并支持中东欧国家采取强力措施,在疫情扩展上避免让中东欧板块进一步发酵,否则将产生严重的后遗症。
首先,如果欧洲疫情全面发展到“第三波”,中东欧疫情全面恶化,则欧洲不管采取何种办法,都面临在多国同时产生失控风险,中东欧板块是应对疫情的薄弱环节,因为无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还是应对水平来看,都不会像德国等大国那样拥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也不具备打持久战的能力。这将严重打击欧盟应对疫情的信心,欧洲可能从“至暗时刻”进入“全面停摆”。
其次,中东欧国家虽然经济规模相对有限,但是整个欧洲主要的增长点之一。中东欧国家受到疫情全面影响,将进一步打击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欧洲经济将确定无疑进入更大的衰退和萧条。
再次,欧洲对疫情难以应付将使东西欧关系更加矛盾,欧洲更加分裂,一体化将面临明显的倒退。由于在疫情期间欧盟机构和大国无法做到守望相助、及时应对,中东欧国家的疑欧心理加重,不满情绪提升。欧洲不具备应对危机的整体能力,促使成员国大难来时各自飞,会进一步毒化成员国间合作氛围,破坏欧盟凝聚力。
最后,欧洲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可能借此次疫情危机进一步得势,进一步破坏一体化发展,欧洲政治极化可能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从而从社会层面侵蚀一体化根基。
当然,欧盟不会被动接受现实,将会积极出台应对措施,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同中国开展紧密的合作来应对这场危机。中国也会积极出手相助,因为维护欧洲的团结统一、推动欧洲一体化发展也是中国的基本政策立场。
【各国应对疫情的政策】
希腊
希腊政府不断升级防疫措施,其核心就是切断疫情传播链条,避免疫情集中爆发对希腊卫生医疗系统带来饱和冲击。未来几天,希腊警察将开始在雅典和其他大城市,开着带有扬声器的汽车和摩托车巡逻,告知居民禁止超过10人的公共聚会。
当地时间3月19日晚,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再次发表电视讲话,就疫情防控工作向希腊民众进行动员,他强调政府已经出台了几乎所有可供选择的政策,希望民众展现团结、负责任和有纪律的态度。
米佐塔基斯强调,未来几周是抗疫的关键时期,希望民众减少出行,尤其是即将到来的周末,建议大家通过在家看书、看电影、看电视剧等方式进行居家休闲活动,可以出去散步或慢跑,但禁止聚会。希望民众关注政府发布的官方消息,不信谣,不造谣。政府加强了医疗资源配备,新增床位,购买呼吸机,新招聘两千名医护人员,要求私营医院和诊所严格按照卫生部的要求正常营业。
在整个欧盟体系中,希腊国家的应对机制比较迅速,和一些欧洲国家不同,新冠疫情还未在欧洲流行之时希腊国家有关部门就已经积极研究应对政策,随时做好准备。同时也在南欧国家接踵而至的疫情爆发之时迅速实施关闭公共场所政策,呼吁人们居家隔离。
捷克
政府已经通过了几项旨在协助和帮助人们应对当前紧急状况的措施,包括:
1、不能上班照顾13岁以下孩子的父母将在整个学校关闭期间获得护理津贴,每日424捷克克朗(1克朗约合0.28人民币),估计有19万人将有资格得到,其费用约为16亿捷克克朗。
2、政府已同意向关闭的企业(包括餐馆、酒吧、商店和其他被认为非必要的业务)的雇员进行补偿。政府将补偿受影响员工工资的80%。此外,被强制隔离的雇员有资格从雇主那里获得其工资的60%,这将由国家补贴。政府估计总共有10万人有获得补偿的资格,费用约为11亿捷克克朗。
3、规定分配给“老年人购物”的时间将移至7:00至9:00。最初,政府已将10:00到12:00的时间段分配给老年人购物,商店中不得有其他顾客。
斯洛文尼亚
3月20日斯洛文尼亚政府就疫情举行第七次通讯会议并颁布了若干禁令。
医疗卫生领域的禁令规定,所有医疗服务提供者应暂时停止提供预防性保健服务,除非这种服务的暂停会导致患者健康的恶化。例如,除注明“紧急”和“特急”的转诊、肿瘤治疗和孕期治疗外,其他所有医疗提供者的所有专科检查和手术均应取消。所有牙科保健医生应中止提供所有牙科服务,除非提供牙科急诊服务以及中止其服务会导致患者的整体健康和口腔健康永久受损的服务。该禁令还规定,基层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应对辖区内的老年群体提供服务。
关于对禁止向消费者提供和销售货物与服务条例的修正案规定,允许销售宠物食品的商店继续提供服务;对杂货店和农产品商店的营业时间做出规定(开门不晚于8:00,关门不早于18:00),但对微型和小型企业以及个体户的营业时间不作规定;细化了对于“杂货店”的定义等。
罗马尼亚
1、罗总理宣布首批应对COVID-19疫情影响的经济措施。政府颁布了一项紧急法令,提高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最高额度;政府还决定返还90亿列伊(18.7亿欧元)的增值税,为企业提供运营所需资金;政府从劳工部的预算中为因COVID-19危机而陷入技术性失业的雇员支付失业金。
2、罗国防部下令在奥托佩尼开工建设流动性军用医院(ROL II),用于收治中、轻度COVID-19感染者。
波兰
3月18日,波兰斯塔洛瓦沃拉市市长鲁丘仕·纳德贝雷日内在他本人的脸书上发文,对中国柳工集团捐赠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防护物资表示感谢。他说,“来自中国柳州的朋友们为斯塔洛瓦沃拉捐赠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所需的防护物资,这体现了我们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塞尔维亚
当地时间3月20日18点,塞尔维亚总理布拉纳比奇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一系列塞尔维亚防控措施。塞政府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遏制新冠病毒的蔓延,希望市民不要外出,呆在家中,明天(21日)晚上8点开始,塞尔维亚公共交通将全部停运。周日(22日)塞尔维亚所有咖啡厅、餐厅、购物中心将停止营业。
塞尔维亚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一位59岁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系首例死亡病例。
塞内政部长内博沙·斯特凡诺维奇通报,3月19日154人因违反宵禁令而被捕。
3月20日凌晨,塞尔维亚已派专机前往中国迎接中国医疗专家队及检测试剂、医疗器械、防护服、口罩等物资。
克罗地亚
当地时间3月20上午,萨格勒布体育场被征用,将成为接治轻症患者的方舱医院。加上前几天被征用的杜布拉瓦(KBC Dubrava)医院,及其外部的军用帐篷,预计床位在1100个左右。
除了关闭海关和商店以外,克罗地亚民防总部还规定禁止5个人以上的集会,在户外应当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在室内则要保持2米以上。
克罗地亚政府日前将1900万库纳的口罩采购订单批给了一家刚成立4个月的新公司,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据悉该公司向中国企业采购口罩,每一个口罩的单价为2.8库纳(折合3元),总数大约540万个口罩。
当天,克罗地亚又有18名未遵守自我隔离规定的市民被查处。
克罗地亚总理在3月19日的全国电视讲话中提到:克罗地亚第一例感染者不是来自中国,而是邻国意大利和奥地利,病毒无国界,我们需要认识它,团结起来战胜它。
爱沙尼亚
3月20日,总理于里·拉塔斯(Jüri Ratas)宣布了放宽边界限制的指令,以缓解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之间的行动限制。根据目前的程序,只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边境地区的居民才能跨境工作。现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人无论居住在哪里,都可以在另一个国家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没有疾病迹象的人才能跨越国界工作。
阿尔巴尼亚
中国外交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举办中国与欧洲国家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视频交流会。来自中国、法国、葡萄牙、丹麦等10多个国家的卫生部门主管官员及疫情防控专家就新冠肺炎传染特性、中国防疫理念及综合举措、中方对病理的最新研究成果等分享经验和做法。阿尔巴尼亚卫生研究院主任阿尔巴·菲科表示,阿医疗专家对中国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很感兴趣,希望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进一步扩大。
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中央银行(BNB)宣布实施超过46亿欧元的一揽子支持计划,该计划将专门用于应对新冠疫情,以保持银行系统灵活性,减少对民众和企业的负面影响。
3月20日,保加利亚卫生部长宣布禁止出口奎宁类的药物,禁令何时解除需另行通知。官方称抗疟疾药物氯喹可抑制冠状病毒症状并加速康复,对治疗感染COVID-19的患者有积极作用。
斯洛伐克
据斯媒体3月20日报道,斯洛伐克新一届议会召开首次会议,新议员们戴着口罩、医用手套进行入职宣誓。
斯洛伐克政府陆续接回滞留在邻国的公民,其中有很多人来自匈牙利。有被接回的斯公民表示,政府在接送工作中组织不力、效率低下、缺乏配备口罩等防护用品等。
匈牙利
匈牙利总理表示,目前匈牙利的疫情还没有到达群体感染的程度,但是很可能很快就到达这一程度。匈牙利外长表示已经为滞留在奥匈边境的罗马尼亚人开辟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他们过境匈牙利回到罗马尼亚。同时外交部成立了行动小组以处理撤侨问题。匈牙利财政部长与匈牙利银行业协会举行了会谈,商讨经济救助措施。银行业协会主席表示银行业已经准备好与政府一起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匈牙利国防部派遣了相关行动小组进驻了71家匈牙利企业,以协调和确保关键部门的服务供应稳定。国家能源局暂停了入户读表的服务。
首席医疗官确认当前共有三例患者死亡,并再次呼吁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应留在家中,而任何年龄段中患有慢性疾病的群体也应留在家中。
政府颁布了关于包裹递送服务的新规定。在国家紧急状态的情况下,以供给群众为目的的包裹递送服务可以不用进行强制注册和上报。但是在那些没有注册和报告的商业活动中,不能通过寄送包裹的形式进行产品宣传。
拉脱维亚
3月20日,拉脱维亚政府宣布正在开展将医疗防护设备从中国运到拉脱维亚的行动。据消息称,目前已经达成协议,拉脱维亚将派遣飞机前往中国,将医疗防护设备运回拉脱维亚。这批设备与物资抵达后,拉脱维亚将有足够的医疗设备以供使用。
另一方面,拉脱维亚国内也进行防护设备的生产工作。3月19日,拉脱维亚经济部宣布,正在与拉脱维亚一些现有的和潜在的制造商进行谈判,扩大拉脱维亚的消毒剂和口罩的生产,以满足拉脱维亚居民和企业以及医疗机构的需求。20日,拉脱维亚国内制造商生产的个人防护设备也将在药店上架。
波黑
当地时间3月20日,由于确诊人数迅速增长,波黑联邦民防局要求禁止境内18周岁以下和65岁以上人群出门,与此同时,萨拉热窝市已经启动全城大消杀工作。
立陶宛
3月20日,立陶宛出现第一例死亡病例。立陶宛总统和总理纷纷表示慰问。总理还继续要求人们相互保护,遵循专家的建议并保持警惕。“那是唯一的方法。只有团结起来,有公民意识和负责任,我们才能赢得这场斗争,我相信我们会做到的”。
黑山
3月20日,中国和土耳其分别捐赠的1000份试剂抵达了黑山。中国作为第一个遭受疫情的国家,通过此次捐赠表达了对黑山的关切并再次印证了两国的友好关系。土耳其在全球抗疫的情况下,也再次印证了两国的友好和同盟关系,两国也接回了在对方国家的侨民。
黑山文化部对各大媒体公布了一项价值15万欧元的招标项目,以创作和制作适用于在纸质媒体发布的关于冠状病毒的情况和经济影响的内容。文化部希望借此能够进一步将上述信息对黑山社会公开,并对社会提供专业、及时、可信的公共信息。此外,文化部对各个地方媒体共提供了3.5万欧元的一次性资助。
【疫情的经济社会影响】
希腊
希腊通信网络则又慢又贵,再加上网络服务并不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希腊人不能安心留在家中配合政府的疫情防控。
这次疫情,或许可以让希腊社会的各个方面充分认识到希腊通信网络的严重不足,在此次疫情结束后加大在通信网络这一核心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
捷克
当地时间3月20日上午,停航以来首架来自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专机降落在布拉格机场,为捷克送来了防疫急需的110万台呼吸器。捷克总理巴比什,内务部长哈马切克,财政部长阿列纳·席勒罗娃,中国驻捷克大使张建敏到机场迎接。哈马切克说:“我们建立了一条从中国到捷克共和国的空中桥梁,我们将定期在这里接受援助。”另一架载有超过700万个口罩的东航货机即将于周六上午抵达。哈马切克部长说:“现在我们从中国已预定了超过3000万个口罩,600万个呼吸器,25万件防护服以及25万副眼镜和防护罩。”。
在中国银行驻布拉格分行的协调下,中国厂商同意在货款不到的情况下也可以先发货,确保了捷克防疫用品的按时发货。
罗马尼亚
1、由于罗马尼亚没有医疗口罩和杀菌剂生产商,罗政府与有关公司进行商讨,政府在采购原材料等方面提供支持;一些公司愿意调整或购买生产线以生产上述产品。位于锡比乌附近的一家工厂已经开始生产口罩。一化妆品企业已向卫生部申请设立生产线。
2、政府组织包机接回在意大利进行季节性工作的罗马尼亚公民。首个航班定于3月21日从意大利都灵起飞。
保加利亚
目前,保加利亚政府对130多种生活必需品的批发和零售价实施监控,避免投机性哄抬物价。鉴于旅游业受到的严重冲击,旅游业管理部门正在制定一项危机应对战略,考虑动用尚未使用的欧盟资金。
保加利亚-中国工商会主席拉什扎尔·迪耐夫称,目前保加利亚公司已从中国订购了逾100万个一次性口罩。
斯洛伐克
3月19日,运送斯政府自中国采购抗疫物资的专机抵达布拉迪斯拉发,内含100万个一次性口罩,10万个快速检测试剂盒以及中方企业捐赠的检测试剂盒。斯看守政府总理佩列格里尼、内务部长兼中央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主席萨科娃等政府高官亲自到机场迎接。佩列格里尼在机场发表感人致辞:我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期盼一架飞机的降落。我十分感谢中方为斯在华紧急采购医疗物资和专机运输提供大力协助。感谢中方向斯捐赠检测试剂盒,包装箱上贴着斯中两国国旗,是斯中友谊的生动诠释。现在中国对斯方抗疫给予宝贵支持,展现了中方团结互助、共度时艰的精神。
斯《经济报》副刊刊载的《为什么我们这么困扰——斯洛伐克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文,不少论述与事实严重不符 ,毫无根据地指责中国“隐瞒信息”、发布数据“不可信”;罔顾事实声称武汉人民“生活悲惨”,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制度的无知和盲目偏见。我驻斯使馆迅速表态予以反对和驳斥,表示中国将同国际社会合作,为抗击疫情作出更多贡献。
波黑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波黑多地华侨华人在前期积极助力国内抗疫的同时,也向波方积极捐款捐物,协助波黑共抗疫情,赢得波黑社会广泛赞誉。
本信息专报由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网络团队提供
课题组负责人:刘作奎
课题组团队:鞠维伟、贾瑞霞、马骏驰、韩萌、陈思杨、管世琳、边敏嘉、吴佳岳
审核:刘作奎、管世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