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索非亚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会议产生重要反响
2018年索非亚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会议产生重要反响
2018年6月29日,由中国社会社会科学院16+1智库网络与保加利亚外交部联合主办的“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会议”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召开,会议的主题是“推动16+1合作平台——前方的道路”。本次会议主要是配合李克强总理7月初访问保加利亚并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会议最终成果也列在了《索非亚纲要》当中。中国及中东欧十余个国家的智库机构代表、政府官员及学者近10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次会议在中东欧、欧洲甚至美国均产生重要反响。为评估此次会议的成果,16+1智库网络秘书处在会议结束后,搜集了一系列代表性的反馈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波兰华沙战争研究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学者Alicja Bachulska和斯洛伐克外交政策研究所的Richard Q. Turcsany分别发表在美国知名媒体—美国外交杂志(The Diplomat)的文章。Alicja Bachulska发表的文章题目是《16+1合作平台下一步会怎么走》(What’s Next for China’s 16+1 Platform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Richard Q. Turcsany写的文章题目是《对2018年16+1峰会应该有什么期待》(What to Expect at the 2018 China-CEE 16+1 Summit)。这两位作者均参加了16+1智库网络在保加利亚举办的智库会议,其中Richard Q. Turcsany还做了发言。两位作者在文章中均描述了索非亚智库会议讨论的内容并提出了他们的一些观点。由于美国外交杂志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文章发表后,在美国媒体上能看到不少专家学者针对这两篇文章的留言。
现将两位作者对该会议的一些核心观点整理如下:
一、希望中东欧国家在中欧关系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Alicja Bachulska在《外交》杂志上,谈到了此次智库会议讨论的一些话题,尤其强调在此次索非亚智库会议上,中东欧国家的智库学者表现出一种趋势:中国与欧盟在发展关系以及建立新的合作模式的时候,应该有中东欧国家专家的声音,或者说中东欧国家学者应该有自己的话语和独立的声音,中欧关系发展过程中欧盟要考虑中东欧国家的利益诉求。
二、当前国际秩序不确定影响中欧关系和中国-中东欧关系
Alicja Bachulska在其文章中指出,与会中东欧学者普遍认为不确定性已经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题,这中不确定性将会影响中欧关系、中国—中东欧国家关系,甚至是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中东欧学者认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索非亚纲要》将会体现出有关各方如何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内容。
三、中东欧智库学者观点与西欧立场不同,有被中国“收买”的嫌疑
Alicja Bachulska在其文章中写道,许多专家在索非亚智库会议上提出的意见似乎与西欧主流叙述和评价不一致,西欧主流看法认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东欧国家智库则认为无法准确评估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而且中国在该地区发挥影响力的方式也不像西欧智库评价的那样都是负面的。他认为中东欧智库学者与西欧主流看法不一致,因而担忧中东欧的“精英会被俘获”。他在文章中写道: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内部的一些个人或团体之间的商业交易和政治合作的现有案例令人十分担忧。
四、欧盟对中国在中东欧地区力量增长的焦虑被夸大了
Alicja Bachulska认为,中东欧国家发与中国的关系是为实现该地区国际贸易关系多元化的务实尝试。欧盟以及德国将中国在中东欧力量的增长与波兰、匈牙利内部的“疑欧主义倾向”联系了起来,更加认为中国在分裂欧盟。但是中国目前在中东欧地区的实力并不强,甚至其经济影响力不如其他的一些亚洲国家,欧盟的焦虑被夸大了。此外,中东欧国家仍然把德国作为最重要的经济伙伴。
五、对“16+1合作”走向的思考
参加了索非亚智库会议的斯洛伐克智库学者Richard Q. Turcsany在会议结束后撰文认为,未来,“16+1合作”机制将会进行一定调整,《索非亚纲要》已经明确提出下一届的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将会在克罗地亚举办。Richard Q. Turcsany也在文章中表示在索非亚例行举行的智库会议(由16+1智库网络主办)探讨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智库的交流还是很重要的。
七、几点观察
首先,欧美主流舆论场对“16+1合作”报道、包括对此次智库会议报道仍然偏负面。虽然索非亚智库会议前,16+1智库网络对有些话题做了主动和积极的澄清和宣传,但仍然改变不了欧美部分主流媒体“正话反说”的习惯,如保加利亚学者在本次智库会议提出,中东欧智库应该在推动中欧关系上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Alicja Bachulska在文章中马上就发出预警:中东欧智库要避免被中国搞“精英俘获”,成为中国话语的代言人。
其次,不容忽视的是,大多数参会的智库对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做出积极评价,某智库就表示,16+1智库网络举办的这场活动,包容性很强,很接地气,也符合国际惯例。各国智库提出一些负面观点,希望中国能听进去,它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反对中国的倡议,而是对提醒中国做好“16+1合作”某些不完善的方面。
再次,每年一次的中国社会科学院16+1智库网络机制化配套会议,积极配合了总理的出访,成为中东欧16国智库以及中国智库非常期待的一次会议。在会议间隙,通过各位智库间的广泛交流,达成了多项意向性合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