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智库网络系列学术讲座:中国-中东欧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前景

2019年8月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和17+1智库网络主办的系列学术讲座在欧洲研究所举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网络学术委员会委员孔凡君教授应邀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讲授的题目为:中国-中东欧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前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主任、17+1智库网络秘书处秘书长刘作奎研究员主持讲座。来自社科院欧洲所、17+1智库网络等机构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活动。

孔凡君教授首先梳理了中东欧区域的历史演变及特征。孔老师将中东欧地区的历史分为五个阶段:统一的欧洲时期(15世纪末至1945年)、(1945年-1989年)、中东欧国家第二次社会转型(1989年-2012年)、16+1的中东欧(2012年-2019年)、17+1的中东欧(2019年)。孔老师认为,中东欧地区作为一个地缘政治概念,实际上在二战之后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身份转变:第一次是二战结束后从西欧国家身份转向东欧身份的过程;第二次则是冷战结束后,中东欧国家摆脱苏联控制,重新回到西欧国家身份的过程。在国家身份变化过程中,国家构建问题、社会发展问题与国家转型问题是三条同步进行的过程,而不能将三者一概而论。

孔凡君教授讨论了中国对中东欧研究的主题及演变。孔老师将中国对中东欧的研究划分为:中国与东欧国家友好阶段(50年代中前期)、批判东欧修正主义阶段(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学习东欧国家改革经验阶段(70年代后期起至80年代)、中东欧区域研究起步阶段(1980年-1990年)、学习东欧剧变教训阶段(1990年-1995年)、当代中东欧研究阶段(1995年至今)。孔老师继续讨论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成立的中东欧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以及主要研究问题。孔老师指出,2012年之后国内出现了许多中东欧地区的研究机构,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目前中东欧研究领域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中东欧地区基础研究呈现出“萎缩”的趋势,学科基础研究亟待加强深入。

孔老师认为目前没有统一的中东欧研究,不同的科研机构在研究领域和主题上虽有交叉,但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而对于中东欧研究的前景,孔老师认为随着中东欧国家逐渐向欧洲回归,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缘政治区域将不复存在。因此对于中东欧研究或呈现出各取所需,多元发展的趋势。

来自社科院欧洲所的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讲座的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编辑部副主任张海洋研究员就中东欧研究中出现的普遍规律与构建科学范式进行了讨论。欧洲所编辑部主任宋晓敏研究员则以希腊加入17+1合作为例讨论了中东欧研究的发展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孔田平研究员就中东欧国家的“转轨”与“转型”两个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

最后,欧洲所中东欧研究室主任刘作奎研究员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刘作奎研究员指出,对于中东欧研究来说,从不同的标准和视角出发,其研究结论自会有差异。每一代人都会有每代人的研究方法和兴趣,与其他学科一样,中东欧研究始终处于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吴佳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欧洲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