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君:探寻2016年中国与中东欧的关系
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捷克,李克强总理出席里加峰会,中国与中东欧十六国的合作日益深化。在英国脱欧、南海争端、韩国部署“萨德”、特朗普在美国大选中获胜等吸人眼球的大事映衬下,中东欧地区则稳步发展与中国的关系,显得格外平静。中东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区?中国发展与它们的关系应该注意什么?为了解中东欧,《经纬》编辑部采访了孔凡君老师。
中东欧国家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由地缘政治上的东欧演变而来的,不包括中国尚未承认的科索沃,共有13个国家。
第二层含义是“16+1合作”中的中东欧16国,除第一层含义中的13个国家以外,还包括从苏联分离出来的波罗的海三国。
冷战期间的东欧8国是指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它们突出的特点是都采取了苏联的社会发展模式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与苏联结盟,或者受苏联控制。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8国的社会发生剧变,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南斯拉夫与捷克斯洛伐克两个联邦制国家解体。其实,所谓“东欧剧变”,就是“去苏联模式化”和摆脱苏联控制。几乎与此同时,苏联自身也发生剧变并解体,演变成15个独立国家。没有了苏联模式和苏联,地缘政治上的东欧自然也就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地理位置上的中欧和东南欧,简称中东欧。
而第一层含义中的13个中东欧国家的特点是“回归欧洲”,即政治上实行多党化,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以及在外交上实行以加入北约、欧盟为目标的“欧洲化”。但是,由于苏联演变而来的15个国家的发展差异较大,只有波罗的海三国“回归”了欧洲。
中东欧的特点
中东欧的突出特点是其差异性和复杂性。
差异性方面,波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5国是在冷战结束前就已存在的国家,只是改变了国体和政体而已;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和马其顿则诞生于1991年,捷克、斯洛伐克诞生于1993年,塞尔维亚和黑山诞生于2006年。在地理分布上,这些国家分属于中欧和东南欧。
此外,它们之间的差异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规模上有霄壤之别。根据2014-2015年的数据,波兰和罗马尼亚领土面积最大(分别为312679平方千米 和238391平方千米 )、人口最多(分别为3849万和1994万),领土面积最小的两个国家是斯洛文尼亚和黑山(分别为20273平方千米和13800平方千米),人口最少的两个国家是爱沙尼亚和黑山(分别为131.3万和62.5万)。
第二,经济发展水平天冠地屦。GDP总量居前两位的是波兰和捷克(分别为4747.83亿美元和1818.11亿美元),而后两位的是马其顿和黑山(分别为100.86亿美元和39.93亿美元)。人均GDP最高的是斯洛文尼亚和捷克(分别为19207美元和20434美元),而最低的是阿尔巴尼亚和波黑(分别为4661美元和3866美元)。
第三,文化归属也截然不同。16国的民族和宗教比较复杂,文化归属各有重点。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的主要宗教是天主教和新教。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马其顿、黑山的主要宗教是东正教。阿尔巴尼亚和波黑是三种宗教并存,但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占多数。第四,回归欧洲的程度千差万别。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加入了北约、欧盟和申根区,其中,波罗的海三国、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还加入了欧元区。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加入了北约、欧盟。阿尔巴尼亚和黑山加入北约。
这些差异也造成了中东欧国家的多重复杂性。
第一,许多国家的内部民族关系复杂,影响新国家的建构和社会发展,如马其顿、波黑等国。
第二,一些国家之间的关系比较麻烦,影响着地区的合作与稳定,如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的关系、阿尔巴尼亚与塞尔维亚的关系、斯洛伐克与匈牙利的关系、匈牙利与罗马尼亚的关系等。
第三,这些国家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差异较大,各国与欧、美、俄罗斯以及中国等国并不是等量齐观,亲疏远近各有侧重。
中国与中东欧
尽管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现在有“16+1合作”机制,但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还需要不断地巩固与发展。
良好的、定位高的政治关系,是落实“16+1合作”的前提和保证。它可以通过首脑互访、领导人峰会以及各种会议、论坛来进行整体性的构建、升级。不仅如此,构建这种政治关系时,上述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影响不会太大,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影响,所有障碍都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迎刃而解。
但是,历史经验证明,政治关系往往又是脆弱的和易变的,总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比如,中东欧16国都是政党政治,党派和首脑频繁更替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它们对外政策的延续。再如,中东欧16国在与中国交往过程中,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国内政治、地区政治和国际政治的干扰。
政治关系需要坚实而牢固的经贸关系来支撑。如果把“16+1合作”视为一座桥梁的话,那么,它必须是结实的和耐久的,需要有基石和钢梁,而不能是一座临时的便桥;在很大程度上,基石和钢梁就经贸关系。
在具体的经贸合作上,中国不太可能将中东欧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因为中东欧国家间差异大,民族与国家关系复杂,中国与中东欧的经贸合作因而主要是一对一的。若要加强经贸合作,中国必须了解中东欧国家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来确定具体与每个国家合作的领域、总量和档次等等。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在各方面的合作需要把握好“契合点”,以便真正地互需互补,选择适中的规模和档次;而把握“契合点”的基本前提,恰恰又是对中东欧国家的多样性还有中国与它们的差异性 作出详细、深入的分析和考察。中方绝不能脱离这些细节,抽象的政治论证或学术论证无异于悬疣附赘。
虽然中东欧的差异性大,而且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互补性弱,但决不意味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没有合作的空间。相反,近些年来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在许多方面的合作卓有成效。但是,这些有成效的合作都是非常具体的,是同某一国家在某一方面的合作。由于中东欧国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由于中国同它们的巨大差异性和较弱的互补性,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也必然是多样性的、多层性的。
另外,考虑到中国与中东欧不同的对外经贸关系的格局和重点,中国与中东欧的经贸合作的价值和意义也应该被恰当地评估——既不可轻视但也不能高估。在恰当、全面评估的基础之上,中国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应有针对性地同中东欧国家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合作,积“小”、积少成多,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政治关系,提供物质上的支撑。
照片展示
“总体上说,在游走中东欧的时候,我每拍一张照时,内心都充满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同文明、文化,与现实、历史,和民族、宗教以及战争、大国关系、国际体系等联系在一起。与其说在拍照,不如说是在阅读、在感受。”
阿尔巴尼亚斯库台
夕阳西下,斜照着阿尔巴尼亚北部的斯库台。站在城堡上,难免回忆起昔日的阿尔巴尼亚公国。在这里,古罗马、古希腊历史与湖光山色、良辰美景浑然一体。无奈只有极少人愿意到阿尔巴尼亚感受当地的生活,欣赏该处的美景。
波兰华沙
华沙是波兰的首都。这座饱受二战炮火摧残的古城美丽如故,让人难以置信。
拉脱维亚里加老城
里加是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老城更有“北方的巴黎”的美誉。在这里,鲜艳的红瓦屋顶与狭窄的古色街道相映成趣。
匈牙利布达佩斯
布达佩斯是匈牙利的首都,当地有九座横跨多瑙河的桥梁,因此有“多瑙河明珠”的美誉。
转载自公众平台《关点》